疯狂抢购的背后,是舆论场的踩踏

小e随笔的图片

春节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着“双抢”。后方民众在抢购物品,前线医生在抢救生命。这和我们常说的抢收、抢种非常相似:一个是在最大限度地集拢必需物资,以维持生命;一个是在最大限度地和时间赛跑,来种下希望。

当生命受到威胁,一个人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都可以理解。但在疫情面前,疯狂、不理智的抢购,导致后方多留了应优先用于一线的弹药,挤占了本该输送前方的供给。更重要的是,这种抢购更易慌了人心、乱了秩序。

一场战争最怕的是,强敌当前,自己先乱了阵脚。

不论是兵火相接的战役还是悄无声息的战疫,打赢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充足的弹药和供给。在战场上裸奔和肉搏,精神可嘉却不可取,结局可预让人倍感可悲。

前方缺乏弹药和供给的战役,会打得更加艰难。

就像洪水来临,每个人都应该首先关注前方的筑堤固坝。小家固然要守,但要是把防洪物资都放在自家门前,堤坝无石可堵、无沙可拦、无人可守,坝溃一瞬,再坚固的小家也会荡然无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疫情面前,疯狂抢购也是一种病。一种可以致命的病,一种可以决定输赢和生死的病。

很多病的根源不在于肌体本身。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我们就能找到发病的根源。

为什么抢购?是因为心里恐慌。

为什么恐慌?是因为听到了一个消息,而且这个消息我也高度相信。

为什么相信?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说,众口相传和媒体报道也都意见一致。

为什么一致?是因为舆论裹挟,身在漩涡中难以独立冷静思考,随大流的心态下,一种声音被越放越大,慢慢绑架了民意,顺带俘虏了不假思索的媒体。媒体的发声又反过来给予了深度印证。这种声音越走越急、越喊越大,最终形成舆论场的踩踏。

表面上没有流血、未见伤亡,但舆论场踩踏下的疯狂抢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疫情动态里的数字。

那其实并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踩踏事故的形成,有几个因素必不可少:大规模人群在特定场域中的自发无序聚集;特定目标对象的引导刺激人群流动方向;人群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突发性秩序失控;外部预防和疏导管控的不足加剧了事件的烈度。

和指挥一线排兵布阵、抢占山头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在后方不能被错误的言论所裹挟,更要避免发生舆论场的踩踏,我们以最稳固的后方,为前线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避免舆论场踩踏,个人要时刻保持冷静,保持独立理性的思考能力。疫情面前,我们是站在同侧的群体。站在群体之中,我们需要是热的心肠而不是热的头脑,冷静的思考才会有理智的行动。大众心理学认为,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大部分人更喜欢盲从,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

面对漫天的消息和传言,我们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心态。动动手指转发微信之前,要多动动脑子,辨一辨真假;紧紧张张出门采购之前,要多紧紧心神,想一想对错。不要轻易成为集体狂欢的一份子,即使你以为自己只不过随声附和了一下而已,实际上已经成了帮凶。在形成的踩踏漩涡里,你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人。

避免舆论场踩踏,媒体要保持客观,不要忘记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体是山头上的风向标,引导舆论方向。当今是全媒体时代,无论是哪个媒体、哪种方式,对于信息的处理都应该秉承真实、全面、准确的原则。谣言止于真相。对于官方媒体,要做到该说的主动说,尽快调查、及时发声,让民众第一时间掌握真相;要避免拿不准的随意说,大灾大难面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句未经确认的表述,会瞬间带货千万,让抢购成风,造成突发性秩序失控;要杜绝把丧事当喜事办,宣扬典型、激发斗志固然重要,但客观反映现实情况、帮助民众认清形势、引导社会关注焦点难点、督促机构机制高效运行也是当务之急。对于自媒体,运营者也是社会的一员,不能为了赚取点击率违背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不能为了10万+用灾难做营销,想编就编、想喷就喷,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大灾面前应有大义,大难面前该保持人性最根本的善良。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风潮集 » 疯狂抢购的背后,是舆论场的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