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中午去食堂吃饭,在饺子和米饭之间只犹豫了片刻,就果断选择了饺子。

因为那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小就熟悉的一句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今年真是冷。

昨天我还感慨水房台面上破天荒冻了一层薄冰,龙头上上也有冰碴子;今天就发现龙头史无前例地冻住了,冻死了,放不出水了。再说了,迷信这事吧,不就介于可信可不信之间吗?

所以,我就吃饺子了。小e随笔的图片

饺子,好像是北方人对所有节日致敬的最佳和唯一选择。

除夕,饺子;大年初一,饺子;立冬,饺子;冬至,饺子……不管什么时候,吃饺子总没错。

为了名正言顺地吃饺子,北方人发挥了卓越的语言创造力,像“送行的饺子迎客的面”,像“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像“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像“喝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但这还不够,就像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那冬至吃饺子总得纪念个谁吧。

还真是没错。

据说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是纪念“医圣”张仲景的,是为了纪念他冬至舍药留下的习俗。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可谓集医家之大成。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他的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他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就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片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前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恩德。

我们是个重视吃的民族,但我们的吃,似乎从来不是单纯的吃,我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吃出了一颗感恩的心。

在冬至吃饺子这个问题上,答案并不唯一,还有其他说法。

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天、祭祖、祭祀神明。在祭祀活动中,饺子是一种重要的供品。因为饺子的形状酷似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吉祥,所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也就寓意着祈求来年财运亨通、家庭和睦。

冬至吃饺子还寓意着团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饺子是一种象征团圆的食物。冬至这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共同度过这个温馨的时刻。这种美好的气氛,让人们在寒冷的冬日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冬至很冷,吃饺子还有很实在的作用,就是驱寒保暖。饺子的馅料花样繁多,既有肉类、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材,也有花生、核桃等具有滋补作用的坚果,可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营养。也就是说,饺子是一种热量较高的食物,可以给人体提供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但是,我们地盘大啊,风俗自然不尽相同。在吃这个问题上,南北之争源远流长。

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就吃汤圆。其实,这也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真实情况远比这个复杂。

广东人冬至要吃烧腊,四川冬至吃羊肉汤,湖南冬至吃赤豆糯米饭,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贵阳人冬至要吃羊肉火锅,杭州人冬至吃年糕,福州人冬至吃糍粑,嘉兴人冬至吃桂圆烧蛋,衢州冬至吃肉豆腐,潮汕人冬至吃冬节丸,客家人冬至吃酿酒……

这才真是十里不同俗呢。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风潮集 » 冬至,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