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汉中,能看到些什么?还会有哪些遗憾?

令人讨厌的新冠疫情终于远去了,生活恢复了原态。在家憋了三年,是人们更加明白了人活着应该有的姿态,就像网络流传的那样:别犹豫,不踌躇,愿在有生之年,看看天山雪莲,走走大漠黄沙,泰山顶上饮酒,西子湖畔浣纱,蒙古草原跳舞,再访苗疆人家,就此峰回路转,去看大理三塔,走过青石小巷,忘不了汉江菜花。此生心愿已了,生老病死由他。

小e随笔的图片

三月春暖,百花渐次绽放,一年一度的汉中油菜花海,成了各方游客热议的话题,旅游带动产业,消费带动经济,那么,游汉中,你能看到些什么,同时,在旅游中会有哪些遗憾需要提前攻略呢?

政府给出的号召是:在汉风古韵中享受绿色循环下的原生态风光,在两汉三国遗址的基础上打造真正的汉人老家,在汉文化的氤氲中展现新汉中的流光溢彩和文化根基。

故而,需要在这里先明确一下文中所涉及的两个名词概念:

一是汉文化的内容与范畴,简单来说,汉文化就是“汉王”刘邦从汉中源起,经过他的奠基和其后人、帝王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有西汉和东汉两个时间段,依“汉”字冠名,实质指汉朝文化,简称“汉文化”。如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名称,汉字成为汉族的代名词,汉文化也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代言名,并且一路的传承发展到今天。正所谓“留此一杯土,犹是汉家基”,汉文化从汉中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成了汉中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单给汉中赢得了“汉人老家”的名号,而且,后来的人还在一代代的研习、传承汉文化。为此,我们把从汉中起源长达406年的两汉历史和汉朝之后80年的三国争霸纷纭中所形成的“百家”学说,均属于汉文化的范畴。

二、汉风古韵是指带有汉文化内涵的一种风格、社会状态或者人文气质。汉风古韵表现在人们对汉文化的认知和对优良的古典风尚的追求心态上,是一种反映社会民众生活面貌的特征。汉中,作为汉文化隆兴的源点,受其“两汉三国”历史的薰染和汉文化风尚的带动,汉中市政府在“十四五”计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循环、汉风古韵”的战略定位,要进一步、多渠道去挖掘、研习汉文化的精神内涵及边际效用,把老祖宗留下了的宝贵财富,依“最大的优势来培育、最大的潜力来挖掘、最大的形象来建树、最大的品牌来打造”。这样,汉风古韵就成了一个用汉文化知识浇筑起来的行动风格和目标蓝图,不单体现在民生、民风、民俗中,还涉及到汉中五年乃至百年以后发展的人文地理、环境生态、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行业。

图片

首先,我们从汉文化的源点来聊说汉中文旅产业的优劣性。

了解汉中历史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虽然在汉中只逗留了短短的五个月,却使这个秦岭南麓、巴山一角的隐秘小盆地,一时成了整个华夏的政治中心,云集了有史以来最多的能臣武将、商贾名家,也把汉中推上了华夏历史舞台的中心。他在这里养精蓄锐,招贤纳士。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他曾经活动过的遗址、事迹,以及民间传说的惊马河、歇马店、饮马池等,有40余处,包括后来发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张良辟谷等故事,都是刘邦与他的团队留给汉中人民永远谈说的资本,汉中也就有了“汉家发祥地”的美誉。就连南宋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也曾自豪的感慨道:“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

可以说,刘邦使秦末四分五裂的中国大地真正地实现了统一,创建了中国地理板块的雏形,而且逐渐把民心凝集成中央集权制。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汉文化的创造、发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汉中的特殊地域,“身在大山少人知”,北有秦岭,南靠巴山,崇山峻岭,江河漫漫,在古时候,交通条件很不方便,进出非常困难。最初的汉中古城,从公元前451年秦厉共公都城作为战略要地外,汉江水域基本上人们自生自息,少有外敌侵入,社会生产力和民生属于落后蛮荒的现状。只有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后,在萧何的开导下“天汉,其称甚美!”,才很不情愿的带领着三四万人来到汉中,以此为根据地,仅数月,就兵出散关,剑指三秦,逐鹿中原,开创了四百年大汉王朝的宏伟基业。这也是汉中有史以来,云集了国家级人物最多、场面最大的时刻,如张良、萧何、韩信、曹参、樊哙等等,他们给汉中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使汉中踏入国家的政商舞台中心,这些人的活动、文化带动性都给汉中的文旅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挖掘题材和丰富内容。同时,兴王之地,必有灵杰人才,后期的张骞、李固、蔡伦、三国时的诸葛亮、曹操、张鲁等,都留下弘扬汉风古韵的科考点,使汉中这块风水宝地文有底蕴,武有内容。

现在,观瞻两汉三国遗址,往事犹存,许多智慧性的汉风古韵常常叫人感叹神驰,像古汉台的巍峨、石门崖刻的瑰丽、山河堰的雄伟等,都是在他们留给汉中人民的无价之宝。近五百年的纷纭古事,汉文化承载着汉中历史的兴衰演变,也诉说着汉中人民的艰难历程,从繁盛到沉寂,有直观的历史记载,也有潜移默化的习俗民风,去伪存真,优胜劣汰,渐渐地都衍生成多种形式指导我们汉人生活的汉风古韵,兼容了荆楚文化的雅、齐鲁文化的礼、中原文化的博、关中文化的淳等等,把它们都存活在汉水一代老百姓的生活中,使陕南人具有了秦风、羌习、川俗、楚韵的特质。从民风、民俗来说,老百姓的生活中自带了一些汉风古韵的特点,在文旅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从生态环境讲,汉中被称为“天府之国”,山有情,水有意,具备了小江南的风情,给文旅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然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俱佳,就如《诗经》概括的那样“惟天有汉,鉴亦有光”。那么,发展汉中文旅产业的空间还十分广阔。

图片

当然,汉文化造就的丰富遗产,依现有开发、展示的汉文化研究及名胜古迹讲解,了解汉中历史的专家学者和汉中文旅产业中的员工比我们要更加清晰、专业,在此笔者不需赘述。也就是说汉中文旅产业中的软件内容已经有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扩展、研习汉文化历史渊源,突显汉文化风范,更多的展示汉民俗传统,现在,缺乏的只是各地方和各行业的硬件配套设施了。每座城市都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前世今生,对于像汉中这样的古城,又是汉文化的源起城市,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丰富的人文,南北兼益的地理特色,能很好的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汉风古韵”旅游产业。我们也知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充当着文化的载体,只有做好了文化与旅游广范围、深层次地融合,才能实现“诗与远方”的结合,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

第二就是站在“背包客”的位置上,来聊说对汉中现有景观的一些看法。

回顾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文化遗址,还有不同时代下的名人效应,虽然说汉中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千年老城。但是又反观事实,除了当朝当时的繁华外,汉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由于地域位置的局限和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等因素,还有我们地方的封闭性管理和旧的发展观念,过去的汉文化研习,大多似乎都停留在理论探讨上,更少顾及汉文化引领下的汉风古韵。如果说能看到汉文化在汉中的复兴,应该是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环境下取得的成效,环境越来越优美,青山绿水的大循环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全新的汉中,市政府在十四五计划中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四个在汉中”(学研、医养、旅居、兴业),下一步汉中文旅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有节奏。到此一游,人们可以见证到“汉人老家”的古老沧桑,岭南风情的多姿多彩,汉江新貌的明媚靓艳,汉中美女的灵巧秀丽,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名胜古迹的绮丽脉长……

汉中已经基本建成的兴汉圣境、天汉长街、滨江湿地公园、一江两岸工程等等,都成了汉中对外靓丽的名片,每天吸引着无数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就连失落了好多年的鸟儿都成群结队的回到了汉江中。用政府的话说,就是把“汉风古韵”嵌入到城市建筑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融入进发展业态里。从生态到古建筑复修,从文化研究到民生环境,从景点开发到多渠道引流,从汉人老家的观念到宜居城市的打造,都是在彰显“绿色循环、汉风古韵”的主题。

当然,每一个城市的名胜古迹是最能体现城市历史和特色的。汉中作为汉文化的源起点,遗留的古址非常多,其包涵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如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张良庙、圣水寺、山河堰、褒河栈道、诸葛古镇等等,都是有汉文化代表意义和历史科考价值的旅游重点。经常带着朋友去参观与简介这些名胜古迹,总有一种意不达境的感触。

图片

1、汉中文旅宣传汉中早几年前就提出“两汉三国、真美汉中”的广告词,我觉得难以传达、表述汉中的文旅特色。两汉三国只是一个时间节点,不能直观表露内容,真美汉中是一句普通的表述语,不能体现汉中的特色,故而,在地域、城市的旅游宣传中,外地的人不容易记住,也难以勾起人们旅游的眼球。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宣传文字中需要透着美学分子,也要流露出地方不一样的韵味。像国内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如“七彩云南”、“烟雨江南”、“塞外风光”、“凤凰古镇”等等,从字面上就能感觉出想去看一看的冲动。

2、从文化的觉度讲,历史故事最能够吸引游客的游览意愿。在国内旅游做的较好的云南、四川等,他们的每一个景点都给赋予了传奇故事,有历史典故,有风情演绎,有地域风俗,也有游客体验,就把文旅做活了。汉中的名胜古迹“小、多、散”,不容易留住游客,通常半天就看完一处,其实汉中每一处景点的故事很多,有历史记载的,也有民间传说的,还有后人演绎的,应该广说百家之词,忠于汉文化内容就行,不要总是依真实的历史来解读、宣讲,这样形成了内容单一,甚至有点枯燥,因为许多人在书本、影视等早就了解了,我们再给人照本宣科,不打破历史禁忌的捆绑和当下风情的融合,听而无味,或者听左耳听,右耳出,汉文化的风韵就少了一个传播者。

3、文旅宣传中的讲解员非常重要,不能以经济而固守,政府补贴帮扶,向外造势。参观过汉中的许多旅游点,讲解员都是被动而行,也就是给钱才能服务,而南方的一些旅游点,是游客够人数了,就有人免费服务讲解。有志愿者,也有专业导游。扩大地方文化宣传,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需要加大人才建设,积极引进知识面广、业务水平能力高的高素质管理层人才,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及时招聘、补充、增加各汉文化景点的代言人,通过团队引进,如在陕理工定向培养、招募、鼓励志愿者,弥补研习汉文化知识的人才,从讲解员身上的汉风古韵做起,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的素质培训,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宣传有风姿,谈吐风韵。

4、在汉文化的研讨方面,陕西理工学院汉文化研究室的梁中效教授提出“天汉、天梯、天坑、天仙”的发展思路,有一定的参考值,比起同质化的仿制古街古镇或者照搬硬套古典表演和推崇古代服饰等要好的多。多风格、多元素的打造汉风民俗,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与旅游结合能有效充实旅游文化的内涵。现阶段随着社会物质的充盈,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体验不同的异域文化,而民俗文化旅游可充分满足游客的异域体验需要。如大汉山农家乐、宁强羌族风情演绎等都是很不错的汉风古韵体验点。

图片

当然,我们不能“窥一隅而知全貌”,只是站在“背包客”的自我感觉上说议汉中文旅的现状,难以精准有效。但作为一名汉水江畔的居民,有义务、有责任关注、面对汉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为我们是幸运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绿色循环.汉风古韵”的信念,努力学习、掌握更丰富的汉文化知识,把它变成行动,去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给汉中文旅产业的更加美好添砖加瓦,因为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风潮集 » 游汉中,能看到些什么?还会有哪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