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区别的话,只是做和不做的区别。
1换个角度,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今天上午我的工作室洗一下大门口的垃圾桶,这次校长在开会的时候说是让我洗五个,我觉得可能是要留一个给别人丢垃圾。
因为是有六个垃圾桶,我就认为是要留一个下来。
我也没有想过,是校长不知道没有数过那个垃圾桶有几个。
我觉得是个正常人都会是数一下。
我在干活之前也是有过很脏的判断,用一般的人的思维讲,垃圾都是一些非常不干净的东西,有蛆啊,蚂蚁之类的,而且还很臭。
那么换个角度,从蚂蚁的眼睛看就是宝贵的食物。
而且有些东西,比如说快递盒,啤酒瓶和喝完的塑料瓶,有些人可能会喊脏,但是有些人眼里这都是钱。
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回收,可以卖钱,而我并不是说正常人爱干净不好,只是说站在的角度不同,那么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2 相信了自己的想法
我上去看了看那些垃圾桶,正好五个是空的,第六个是有一袋垃圾,我就把我的想法信以为真了。
真的以为是校长故意留下来的一个给别人用,剩下的我来洗。
并且也没有想到去问一下,当时信了自己的想法,觉得肯定是那样的,不然怎么会只有一袋垃圾,并且其他五个刚好是全是空的,我当时这样想。
但是我现在一想,我当时没有去问,是弄错了理解方向。
当时我把重点搞成了数量,而不是这个任务的目的,就是清洁。
如果我当时知道我的目标是清洁垃圾桶,而不是几个垃圾桶的话,我也许会去问一下是五个还是六个。
而我当时在想别的事情,也没有去想这个只有快点做完,没有其他的。
那我快点做完的目的是什么?是更快的去做下一件事情,然后更快的做完那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情,没完没了,要改变的是根源,而不是结果。
改变了这种模式以后就安静了。
就像校长说的一条河的源头被污染了,改变一片下游的水没有用,得要改变那个源头,才可以让这条河一直干净下去。
3 有需求就做
在我提这个桶的时候,抱怨这个东西臭和脏的念头肯定会有,毕竟概念自己已经扎了几十年的根了,不会那么容易消失的。
所以我闻着那个味儿,心中还是会有抱怨。
不过,正是因为很脏很臭才要清理,不然的话要我来拿着桶是要干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别人觉得恶心,所以才要去清理它。有清理的需求做就是了。
在我刷这些桶的时候,我又难免会碰到里面的脏水,这就在考验我的心,我会问自己,这真的脏吗?并不是。
我们吃的菜也浇过粪水了,一样好吃,而且再脏,事后清洗一下我的手给我的手的概念就是干净了。
事实上我也是通过洗一洗不就好了,这句话做出来了我以前很多不敢做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
顶多拿个洗洁精洗一下,还是干净的。
我刚开始刷垃圾桶的时候,还有坐在一边一段时间不想洗。
脏,这个概念都已经印在心里了几十年,这对我现在的模式来讲,不太可能立马清理掉。
需要去慢慢练习觉知,然后再把这个概念打开看看,这是真的吗?然后看见再去质疑。
不过我还是会洗的,之前看见小胖洗过也是大概知道了怎么洗。
如果有区别的话,只是做和不做的区别。